本報記者 王琛瑩《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18日07版)
  胡淺夏,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學生
  前不久,日本漫畫家岸本齊史繪製的漫畫《火影忍者》迎來完結篇。這部連載了15年的人氣漫畫吸引了大批中國漫畫迷,還被粉絲們稱為自己的“青春記憶”。近日,記者採訪了在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學習漫畫繪製的胡淺夏,和她聊起了她在日本學習漫畫創作的經歷。
  中國青年報:別人都說走原創故事漫畫道路很辛苦,你為什麼還堅持走這條路?
  胡淺夏:我從小在繪畫方面比較有基礎,帶著對動畫世界的嚮往,希望將動畫變成我的專業。上大學之後,我發現國內的動漫產業發展形勢比較嚴峻,很多公司都在幫日本的動畫公司做外包,比如做上色、背景等。因為中國的勞動力便宜,所以做外包的動畫公司很多,但是動畫版權還是屬於日本公司。我想走原創故事漫畫的道路,雖然我知道這條路聽起來既不現實也很辛苦。
  中國青年報:在日本學習漫畫的中國學生多嗎?你感覺和在國內學習有什麼不同?
  胡淺夏:非常多,實際上我們研究室里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我們這一代人受日本的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編者註)影響非常大,很多人來學習漫畫是出於對日本動漫產業以及開放的原創環境的嚮往,這一點是國內無法比擬的。
  比如說,我們從小看的國產動畫片,都是以一種非常刻意的教育意圖,來構建一個故事情節。許多創作題材都是根據名著或成語典故改編而成,沒有太多新意。動畫片也只是面向兒童,讓他們瞭解傳統美德,教育他們如何做人。而日本的動漫是面向各個年齡層的,分為兒童漫畫、少年漫畫、少女漫畫、女性漫畫、青年漫畫等不同類別,不是只給小孩子看的。所以日本動漫充滿了各種想象,也不乏一些描寫戀愛、血腥、打鬥的內容。這種廣泛的覆蓋面成為日本動漫成功的基礎,讓動漫從一個簡單的娛樂商品變成一個文化產業。
  在日本學習的過程中,我感到最大的困難是創作者要“身兼數職”。漫畫和一般的插畫不同,漫畫家是畫家和小說家雙重身份的結合。創作者要先擬好故事題材、大綱和主要人物,再像導演一樣把一部漫畫的分鏡頭全部畫出來,接著畫人物和背景。這樣一個流程的體驗,是我在國內沒接觸過的,所以現在一直在努力學,希望能學得更好。
  中國青年報:你覺得日本動漫產業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胡淺夏:“動漫”這個詞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在日本,故事漫畫創作者一般先將故事全部手繪在漫畫原稿上(絕大多數情況不允許電腦板繪),再拿去編輯部投稿,被編輯認同了才能刊登在漫畫雜誌上,連載一段時間後將內容整合成單行本出版。如果漫畫有人氣、反響好,會有動畫公司前來要求合作,將漫畫“動畫化”。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火影忍者》、《海賊王》,就是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人氣作品。同時,商家也會開發和動畫內容相關的玩具等周邊產品,這些產品幾乎覆蓋了生活的各個領域。
  另外,漫畫雜誌還有許多新人獎。我一些非常有天賦或非常努力的同學,在讀書期間就已經得獎,或者稿件被漫畫編輯賞識,然後就會有出道的機會,走上職業漫畫家的道路。我們學部有些同學本科還沒畢業就已經出道了。
  其實國內現在畫功好的人非常多,實力並不差,只是國內沒有形成成熟的動漫體系和產業。即使一些漫畫雜誌設立了新人獎項,也不是非常專業和權威,新人在獲獎之後,沒有相關的後續培養。所以創作者的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不過,動漫產業的發展肯定也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一些人帶頭把產業做起來。比如“北京國際動漫周”等活動,就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瞭解漫畫,參與到漫畫學習中來。  (原標題:廣泛覆蓋面是日本動漫成功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35kpwb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