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進展
  侄兒曙暉:
  大伯安葬重慶
  昨日,已回重慶的曙暉給成都商報打來電話,說看了報道並表示感謝。目前,大伯已由他們姐弟倆安葬在重慶歌樂山園林公墓,與他們的父母葬在一起。
  “一場官司,3年的波折,現在總算有了個結果。”曙暉昨日向成都商報記者提供了一張大伯生前的照片,深情地說,每每翻閱大伯生前的照片,他有時候也愧疚,覺得當初應該盡更多的孝心。
  3年前,西華大學副教授趙雲龍離世,留下一筆遺產。由於老人一生未婚,作為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侄兒侄女,與西華大學為遺產問題幾上法庭。日前,郫縣法院作出最新判決,罕見地判決其侄兒侄女可以繼承他的部分遺產。
  法學專家評價這份判決“有突破、有人情”,辦案法官闡釋了這樣判決的“三個理由”:引入精神贍養、出於對私產的保護、鼓勵更多人來照顧老人。這份判決書是如何出爐的?辦案法官如何看待精神贍養問題……昨日,成都商報記者來到郫縣法院,深度專訪該案的審判長。
  判決有何突破?
  某種意義上突破了現有法律
  成都商報:現行繼承法並未將侄兒侄女納入法定繼承人範圍,這份判決應該說對現行法律有所突破,有哪些突破?
  審判長:剛開始拿到案子,覺得按現行法律應該不支持,但查閱了大量論文、國內外判例,最終形成了可以部分繼承的論述。從現有的法律來看,某種意義上突破了現有法律,但又堅持了法律的原則。
  一審駁回了原告的訴求,就是認為不符合現有繼承法規定的繼承人範圍。我們合議庭最初爭執比較大,現有繼承法的規定與現實法律環境不一樣,所以,我們考慮:第一個,立法原則是血親原則,這種侄子侄女並沒有納入繼承人的範圍。但是從近親屬的關係,從親等關係來講,他是非常親近的,但我們國家沒有納入。基於法律血親的原則,讓他繼承符合法律精神,符合現代社會。
  判決經過了哪些波折
  完善判決書經過了3個月
  成都商報:從介入案件到最後下達判決書,經過了怎樣的思考?
  審判長:開了兩次庭,第一次,西華大學很多資料都沒有準備,沒有審理案件事實。第二次在今年5月份開庭,查清了事實,審理了半天,事實比較清楚,只是判決理由上,考慮的時間比較長。焦點就是他們是不是遺產的繼承人。
  從最初的觀點,按實體法不應該支持,最初合議庭的意見也認為不應該支持。我們後來翻了很多資料,包括學術文章和判例,以及整個社會面臨的情況,後來合議庭的觀念開始轉變。現在獨生子女很多,說實話,如果直接駁回,按繼承法規定,很容易造成無人繼承的情況。
  我們還考慮,財產作為社會財富要發揮功用,如果不能流動,那就是死財產,不利於社會財富的流動,不利於親屬之間特別是血親之間關係的融洽。前不久,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探視權,也就是“常回家看看”,給了我們啟發,也就借鑒了這一點。有了這些之後,我們開始寫判決書,然後再由合議庭完善,經過3個多月時間,判決書才最終出爐。
  為什麼判決只繼承部分?
  部分繼承已是超越
  成都商報:原告對判決他們僅繼承部分遺產表示“基本滿意”,也還略有遺憾。為什麼只支持了一部分?
  審判長:這個判決有點突破了現有的繼承法,是從繼承人的範圍以及更多的撫養義務兩方面來綜合考慮的,單獨考慮一方面都不是太妥當。有些東西要看導向,在堅持基本法律原則的同時,有時候我們的突破要適當。
  為何要寫入“精神贍養”?
  精神贍養屬於繼承法中的“扶養”
  成都商報:怎樣認識“精神贍養”也屬於繼承法中的“扶養”?
  審判長:現在很多人是獨生子女,每個人的親戚越來越少。人,特別是老人,會更孤獨,精神上更要得到滿足。精神贍養包括探望、關心、陪伴。探望就是看望他一下,關心就要噓寒問暖,陪伴就是回來陪老人耍一下,喝喝茶,公園轉一下。把精神贍養寫進判決書,我們當時也是參考了相關信息,註意到國外的判例。
  為何引入私權概念來闡述?
  私權越來越受到重視
  成都商報:如何理解侄兒侄女可以繼承大伯遺產與保護私權的關係?
  審判長:原來,《繼承法》立法更多的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公權更大。隨著社會的進步,私權越來越受到重視。從人類創造財富的本質來講,也是應該保護私有財產。
  與司法改革有無關係?
  沒經分管領導批,合議庭作出裁判
  成都商報:郫縣法院正在進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賦予法官更自由、更獨立的裁判權力,此次改革對這份判決書的出爐起到了怎樣的影響?
  審判長:我們這次判決也是突破了很多,現在敢這樣子判,要是以前,可能有這個心沒那個能力判。隨著審判權運行改革,審判組織擁有了下發判決書的職權。以前可能要分管的院長領導簽字。這個案子也沒有上審判委員會。可以說,這也是審判權運行改革成效的一種體現。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核心,就是“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審理者裁判,就是要親歷,就是自己要辦案子,要開庭,要裁判。讓裁判者負責,這是你判的案子,你要負責。現在獨立辦案了,也就是還權於合議庭,還權於審判員,這個才符合司法工作的性質。
  郫縣法 成都商報記者 孫兆雲 王英占
  (原標題:精神贍養寫入判決 受“常回家看看入法”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35kpwb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